网站首页 > 仓储配送> 文章内容

2021年中国仓储配送业发展与趋势展望

※发布时间:2023-2-14 9:18:31   ※发布作者:佚名   ※出自何处: 

  2021年我国仓储配送行业虽受到需求增长放缓、不确定性增强、成本上涨等因素影响,但总体依然保持稳定发展态势,标准化、绿色化、国际化等方面持续推进,新技术和新装备加速落地应用,智能仓储场景化、无人化特点明显。

  日前,由中国仓储与配送协会组织编纂的《2022年中国仓储配送行业发展报告》对外发布。该报告由中国仓储与配送协会联合相关协会、研究机构、专业院校、咨询机构及优秀企业共同撰写,全面总结了我国仓储配送行业2021年度发展情况、聚焦行业发展趋势、推广典型案例,以助力仓配企业升级、推动仓配行业发展。本文选取报告中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2021年仓储配送行业的总体情况、发展特点和面临形势,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仓储企业(法人)数量约4.7万家,净增企业数量约1000家,同比增长2.2%,增幅较上年度降低0.5个百分点,新增企业数量持续放缓,见图1。

  据中国仓储与配送协会对100家规模以上仓储企业(运营仓库面积在20万平方米以上)的调查显示,约82.35%的企业实现收入正增长。其中,增长区间在0%~10%的企业占比最大,为27.45%;增长区间在10%~20%的企业占比次之,为19.61%;增长区间在30%~40%的企业为15.69%。

  据调查掌握情况,小微企业收入增幅较小,并且因为人工成本、燃料成本等上涨明显,普遍经营困难、面临压力。

  疫情带来的压力加速了行业优胜劣汰。一方面,加快了对末尾(落后)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的淘汰速度;另一方面,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迎来了业务增长。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推算,2021年我国仓储业(含装卸搬运)固定资产投资额约7317亿元,同比增长6.6%,增幅较去年下降3.3个百分点,见图2。

  尽管仓储业投资增速高于物流行业(即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为1.6%)和大部分其他产业,但考虑到行业正处于向高质量、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的转型期,固定资产投资仍低于预期,反映出企业对于投资持保守态度。

  据推算,截至2021年底,我国营业性通用(常温)仓库面积约12亿平方米,同比增长4.8%,增幅较上年度降低1.2个百分点。其中,立体库(高标库)约3.95亿平方米,同比增长14.5%,占设施总量比例已达32.9%,见图3。[注:高标库是“立体库”的通俗说法,指达到国家标准《通用仓库等级》四星级(含)以上标准的仓库。]

  据推算,截至2021年底,我国冷库总容积约2亿立方米,同比增长7.5%,增幅较上年度降低2.5个百分点,见图4。

  据中国仓储与配送协会持续统计监测,2021年我国主要物流节点城市仓库平均租金为27.78元/平方米·月,同比增长0.4%;仓库平均空置率为12%,较上年度降低1.75个百分点。

  据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40823亿元,同比增长12.5%;网上零售总额为130883.5亿元,同比增长14.1%,线上消费增速高于整体消费增速。

  一是实体零售销售有所萎缩,部分企业倒闭、关店,或转型“仓储店”(家家悦、永辉等),越来多的实体零售拓展线上渠道;

  二是社区电商因加强监管,增长放缓并进入整合期,有停业倒闭、收缩业务的企业(呆萝卜、食享会、同程生活等),亦有新入局的竞争者(恒大、阿里、盒马鲜生、顺丰、圆通、中通等);

  三是直播电商订单量增长明显,抖音、快手等平台订单增量均在30%以上,增速远超传统电商。这对仓配企业的服务网络布局、服务能力水平、技术设备投入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尽管市场需求仍保持增长,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总体上仍所有放缓。面对放缓的市场增长,增量市场向存量市场转变过程中行业整合加速。领先企业通过业务合作、投资并购等方式提升竞争力,实现“做大”并“做强”。

  此外,以同城配送企业“云鸟科技”和供应链企业“飞马国际”申请破产为标志,表明优胜劣汰、市场整合加速。

  在产业数字升级的大背景下,基于提前布局所打造的科技优势,快递快运、技术设备企业已“弯道超车”领先于传统仓储企业,跨界入局。

  一是快递快运企业积极融入产业链。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快递快运企业将仓储作为业务的新增长点。如,顺丰集团与杭州老板电器达成战略合作,通过工厂仓VMI模式,实现物料库存数据管控,改善库存结构、降低库存成本,提高生产计划与物流协同效率;圆通提供“服务一站式、仓配一体化、售后一条龙”的全产业链服务。

  二是技术设备供应商依托科技延伸服务。作为仓配企业的上游供应商,越来多的技术设备企业直接面向仓储企业的客户提供基于“场景应用”的“技术设备+运营服务”仓配升级或解决方案。如,海柔创新为安踏集团打造配适配B2C&B2B两种业务形态的智能仓储中心,提高原有仓储中心的存储密度、出入库效率,减少货物浪费在仓内周转的时间,助力安踏集团物流智慧升级。

  4.设施网络:国家物流枢纽、冷链物流、县域经济体系建设加强,引导基础设施向高质量发展

  2021年6月,国家发展委发布《国家物流枢纽网络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年)》,加强国家物流枢纽建设与运营指导;11月印发《关于做好“十四五”首批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工作的通知》,将建设国家物流枢纽增至70个。

  12月,国家发展委印发《国家冷链物流建设实施方案》,提出将围绕支撑构建“四横四纵”的国家冷链物流通道网络,结合农产品生产、流通空间格局、大型消费市场以及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区域分布,依托国家冷链物流承载城市开展建设。

  12月,商务部等15部门联合发布《县域商业建设指南》,提出“到2025年,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基本实现县县有连锁商超和物流配送中心、乡镇有商贸中心、村村通快递”,推进县乡村物流配送中心体系建设。

  国家物流枢纽、冷链物流、县域经济体系建设,都是通过“有形的手”,以整合现有存量设施、推动设施互联成网(互联互通)、促进设施与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手段,引导物流基础设施从高度分散,不规模、不标准、不经济向集约化、规模化、高标准、融合化、数字化、绿色化发展,是物流设施网络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表现。

  标准化是行业工作的重要基础,是引领行业发展、规范市场秩序、推动行业变革的重要支撑。2021年部门加强标准化工作,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提质增效。

  2021年4月,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商贸流通专项)的通知》,推动各地区、行业、各类市场主体在标准制定、实施、应用方面开拓创新,探索标准化推动商贸流通高质量发展。其中,苏宁物流、山西穗华、四川东方物流、松原市盛和物流、捷特包装等物流企业入选。试点内容围绕内外贸一体化、商贸流通提质增效两个方向开展。其中,商贸流通提质增效聚焦流通设施升级、流通方式创新、流通主体培育等,以标准化推动流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推进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和跨界融合。

  4月,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国家发展委办公厅等多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做好标准化物流周转箱推广应用有关工作的通知》,提出“建立健全物流周转箱标准规范体系、加快完善物流周转箱循环共用体系、加大信息技术应用和配套设施建设”三项重点工作。以“标准化物流周转箱”为工作重点,推进物流包装可循环、减量化,物流作业单元化、机械化、模块化、绿色化,进而对降低货物损耗、提高流通效率。

  截至2021年底,全国范围内达到行业标准《绿色仓库要求与评价》要求的绿色仓库总面积已超1000万平方米,增速达未来身份测试30%。多因素推动绿色仓库快速增长。

  一是政策引导。国务院相继发布《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强调推动低能耗低碳建筑规模化发展,创新绿色低碳、集约高效的配送模式。商务部《商贸物流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计划(2021-2025年)》提出,健全绿色物流体系,发展绿色仓储,支持节能环保型仓储设施建设。各地方落实绿色发展文件并陆续出台资金励政策。

  二是国际互认。“绿色仓库”纳入国际评估体系GRESB,获得国际绿色体系认可,自此“绿色仓库”标识与住建部“绿色建筑标识”和美国绿色建筑协会“LEED”同等效力。

  2021年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一方面,世界线上销售量均显著增长;另一方面,国际供应链中断,一箱难求、空运价格暴涨等频发,让海外仓备受青睐。

  在需求方面:出口贸易增幅在20%,对海外仓需求加大。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为39.1万亿元,同比增长21.6%,其中,出口总额为21.73万亿元,同比增长21.2%。

  在供给方面:海外仓规模增长在30%以上,但仍供不应求。据商务部统计数据,至2021年底我国分布在全球的海外仓数量已超过2000个,同比增长11%;总面积超160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3.3%。2020年和2021年海外仓规模情况,见图5。

  2021年,国家和各地充分肯定海外仓企业在推动外贸尤其是跨境电商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相关部门出台政策速度加快、力度加强,积极鼓励加快海外仓建设。

  如,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的意见》,提出“培育一批优秀海外仓企业;完善覆盖全球的海外仓网络”;广东省人民支持海外仓企业研发智能仓储技术,并鼓励运用海外投资保险等政策性出口信保工具,降低海外仓建设风险;浙江省人民鼓励企业在重点国家和地区建设物流仓储配送中心、全球售后公共服务中心。

  极智嘉、旷视、海柔创新、普罗格等科技企业在新产品方面均有,如海柔创新库宝(HAIPICK)箱式仓储机器人,适配B2C&B2B两种业务形态、满足纸箱、料箱混合入库、拣选、出库,可极大提高原仓库的存储密度、出入库效率,提高订单响应速度。

  京东物流、飞力达等物流企业加速探索技术新升级的落地应用,如京东物流自主研发的密集存储系统——天狼系统不断优化迭代,借助5G网络快速、精准的下达任务,最大发挥设备效率,实现高效、精准、密集,将单位面积存储密度提升3倍以上,拣选准确率达99.99%。

  (1)无人化:用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设备代替人工作业,具体表现是自动分拣、仓储机器人领域发展很快;

  (2)场景化:在现有仓储设施内,结合需求和作业流程特点等,制定基于“服务场景+技术支撑+服务体系”的定制化方案;

  (3)节约空间、提升效率:土地已成为仓配企业的约束性资源,如何提高仓库空间利用率、降低租金成本;人工作业效率已被提高到极致,如何进一步提升作业效率、减少差错率,是当前物流技术投入关注的重点。

  普洛斯发布首份《智慧物流园区》,总结智慧物流园区的发展演进,明确智慧物流园区的概念与内涵,并围绕智慧物流园区全生命周期进行系统梳理,前瞻性地提出园区智慧化升级总体解决方案。标志着对物流园区的智慧研究与探索已初见成效,我国物流园区的“智慧化”升级已具备基础条件。

  9.物流地产:RIETs政策放开,物流地产“金融”属性优势突显,加速推动仓储设施向标准化规模化发展

  自2020年REITs试点启动后,物流地产企业积极发挥物流地产项目“金融”属性,盘活资源、拓展业务,以推动仓储设施向标准化规模化发展。

  一方面,以设立物流基金方式,投资优质仓储设施,建成全闭环投资开发及运营管理体系。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物流(地产)基金总达870.5亿元,主要用于投资高标准的仓储设施项目的开发和运营等,代表企业有:ESR、普洛斯、华平投资、远洋资本等。

  另一方面,以收购方式,扩大物流地产项目资源池,加速优质设施向头部企业集聚。代表性事件有:黑石收购广州国际机场富力综合物流园、京东收购中国物流资产部分股权、深圳国际收购维龙部分项目、保德信收购新宜中国部分项目等。

  10.金融仓储:业务场景日益多元化,重视数字化手段管理动产,可流转仓单体系建设获更广认可

  一是业务场景日益丰富。从单一为信贷机构提供抵质押物的监管场景,逐步扩增为资产公司、供应链公司、贸易公司、保管公司等提供存货管理服务;既可以服务融资业务,还可以介入供应链链条,为存货(普通存货和存货)的转移、交付、存储等环节及链条企业经营情况进行核实和报告。

  二是存货资产数字化管理加强。一方面,金融机构加快数字化建设,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发布《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要求“到2025年,金融产品中数字化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广泛普及,基于数据资产和数字化技术的金融创新有序实践”。另一方面,物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成熟,技术创新成为解决存货管理企业控货难、存货仓单化及仓单电子化后的管理便利性和货单一致性问题的有效方案。据金融仓储分会不完全统计,80%以上的企业采用“人工+技术”控货的模式,提升存货管理水平,降低存货融资风险。

  三是可流转仓单体系进入运营阶段。仓单体系指定受权运营机构中仓登数据服务有限公司已启动标准建设、仓库档案、数字化标识、仓单运营关系公示、仓单信息登记、自律主体公示、相关服务与能力公示、存货监管能力公示等度的公共性基础服务的运营工作。截至2021年底,仓单体系运营机构已为全国174家企业提供服务。

  受疫情影响,当前我国仓配行业发展依旧面临严峻形势,外部的变化,导致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强,让行业也面临巨大挑战。

  1.需求增长放缓:就业压力加大、居民未来收入信心低迷可能引发消费下滑风险,因疫情发生导致的区域管控时常发生,仓配企业已隐约感觉到订单减少的趋势。

  2.不确定性加强:一方面,源于疫情防控导致的区域停工停产;另一方面,由上游产业发展(客户)不稳定性传导而来。

  3.要素成本上涨:原材料成本、常态化疫情防控成本、劳动力成本等共同推高了企业经营成本。而且现阶段行业仍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一线作业人员劳动力缺口仍较大,劳动力成本上涨不可逆。

  4.国际物流短板:疫情带给国际供应链最大的,是因缺少自有国际物流体系而导致的供应链中断风险,国际物流体系不完善已成为“卡脖子”问题。

  未来一个时期,立足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体目标要求,继续围绕“三新一高”推动仓配行业升级,即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行业高质量发展。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仓配企业处于服务功能单一、专业水平低(提供底线服务)、同质化竞争激烈、“微盈利”状态。

  疫情前尚可勉强维持温饱,而疫情导致外部发生变化,一方面源于仓配企业的客户(自身渠道)、订单需求、员工等变得不稳定、不可控,另一方面源于供应链发展关注点的转变,从追求低成本转向稳定性、柔性化、韧性,这对仓配企业应对波峰波谷、快速响应变化、突发情况处理、抵御风险和受打击后快速恢复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这背后对仓配企业核心要求是精益化管理水平。

  这意味着,企业要从追求短期收益向树立长期主义、由原来“得过且过”的粗放式方式向“优质高效”的精益化方式转变。

  2021年10月,国家习在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开幕式的讲话中强调,“要大力发展智慧交通和智慧物流,推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与交通行业深度融合,使人享其行、物畅其流”。

  现阶段,我国仓配业仍主要依靠土地、人力等要素成本提供服务,附加价值偏低。面对日益紧缺的土地资源、高涨的人员工资,依托要素推动行业发展已瓶颈,而随着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普及,数字化和智能化将成为突破行业发展痛点,进一步提质增效、实现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利用数字化、智能化工具,实现各类资源线上化、作业流程可视化、决策智能化等,打造数字物流孪生体系,推动流程优化、模式创新,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运行质量。

  未来竞争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仓配企业仅靠已有的“一亩三分地”将难以实现持续发展。站在客户角度,已不仅仅需要单纯的物流服务商,而是升级为一站式端到端的供应链合作伙伴。

  菜鸟、京东物流、顺丰等业内头部企业已经开始布局,通过与优势互补的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打造生态体系(生态圈),实现资源整合、高效协同,形成合力以应对、满足日益复杂的供应链需求。未来,仓配企业应建立或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生态体系。

  疫情给我国国际供应链敲响的警钟,不是产业链迁移的风险,而是因国际物流短板导致的供应链中断风险。

  近些年,海外仓建设布局加快,但面对瞬息万变的国际形势,海外仓总量不足、网点分布不完善、结构不合理、运营服务水平参差不齐、不掌握末端配送资源等问题越发突显,难以支撑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

  2021年12月,中央经济会议再次强调“加快形成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物流网络”,为国际物流体系提出明确发展目标。

  

关键词:仓储快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