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宏观经济> 文章内容

中国模式的经济体制特征和内涵

※发布时间:2017-10-15 12:25:28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为世界瞩目。2008年中国经济发展总量P已经跃居世界第3位,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之后。进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3位,仅次于美国和之后。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1位。特别是,中国后连续30年的经济长期持续高速增长,年均P增长率达到9.6%,就经济增长的速度之快和时间之久来说界范围内是首屈一指的。2008年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已经达到3292美元,步入了世界中等收入国家之列。尤其在2007年伊始的金融和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发达国家和众多发展中国家纷纷陷入衰退和受其冲击时,中国经济依然强劲增长,2009年全年P增长率预计将超过8%。而此时又恰逢中国30周年和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因而中外学者纷纷热议和关注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国模式”,以便总结和提炼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道、经验和规律,以资世界借鉴参考和中国承前启后。

  关于经济发展的“模式”说早已有之,一旦一国或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就或者具有突出特点,就会有相应的模式提出。比如,以、、挪威、等为代表,强调作用和福利社会的“莱茵模式”,或者称为“社会主义模式”;以美国、英国为代表,强调竞争市场经济的“盎格鲁—撒克逊模式”,或者称为“资本主义模式”;以日本、韩国等为代表,强调主导市场经济的“东亚模式”;以墨西哥、阿根廷等为代表,强调践行经济“私有化、非调控化、化”为特征的“共识”的“拉美模式”,因其是失败的,又被称为“拉美陷阱”;以俄罗斯等为代表,强调经济迅速“私有化、非调控化、化”而失败的“激进转型模式”,或者称为“休克疗法”;以前苏联为代表,强调集中计划经济而取得巨大成就的“苏联模式”,因从斯大林执政时期开始实践的,因而又被称为“斯大林模式”;以越南为代表,强调利用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定向的市场经济模式”,又称为“越南模式”,等等。

  不同的发展模式虽然各有特点,但是也有共性。比如,“社会主义模式”和“资本主义模式”都是以资本私有制为基础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模式。而“拉美模式”和俄罗斯“激进转型模式”则是以“资本主义模式”为样板的发展中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模式,因而也统称为“新主义模式”。“东亚模式”更多是以“社会主义”为样板的发展中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模式。“苏联模式”、“越南模式”、“中国模式”,乃至“古巴模式”等,都是以资本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模式。只不过“苏联模式”和“古巴模式”突出的是计划手段的作用,而“越南模式”和“中国模式”突出的是利用市场手段的作用。

  可见,经济模式或经济发展模式有两种含义,一是从经济或产业发展的道和特征来界定的,如一国工业化、城镇化等视角的概括;二是从经济或经济体制发展的特征和内涵来界定的。自然,这两者有联系和交叉,可以分别界定或混合界定。本文主要阐述中国模式的经济体制特征和内涵。

  经济发展的中国模式区别于其他模式的显著体制特征,是经济发展的四主型制度,即公有主体型的多种类产权制度、劳动主体型的多要素分配制度、国家主导型的多结构市场制度、自力主导型的多方位制度。

  1.公有主体型的多种类产权制度。所谓公有主体型的多种类产权制度,是指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包含资产在质上和量上的优势),发展中外私有制经济。中国在多种所有制的动态发展中注重保持公有制与私有制之间作为“主体—辅体”的所有制结构,当然,这种所有制结构的保持并非简单地控制私有制经济的上升,而是在私有制经济适度发展的同时,巩固、发展和壮大公有制经济,始终保持公有经济的基础和主体地位与国有经济的主导和控制地位。公有制经济的基础和主体地位不仅体现在社会总资产中“既有量的优势,也要有质的优势”,而更重要的是体现在经营性资产中“既有量的优势,也要有质的优势”。美国等以私有为产权主体的国家的山川矿物资源、军队、办公大楼、公立教育医疗机构、财政收入等资产都是国有的,其在社会总资产中的比例是占多数的,但是美国国有经营性资产却占全部经营性资产的极少数,而中国的国有资本和集体资本等公有资本却占中国经营性资产的多数。国有经济的基础产业服务功能、支柱产业构筑功能、流通产业调节功能、科学技术示范功能、社会整体创利功能和产权变迁导向功能通过国民经济中的就业人数比例、资本比例、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和税收比例等体现出来。中国这种公有主体型的产权结构,为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结构、国家主导的经济调节结构和自力更生为立足点的类型等提供了前提和基础。①

  2.劳动主体型的多要素分配制度。所谓劳动主体型的多要素分配制度,是指按劳分配为主体,多要素所有者可凭产权参与分配,经济公平与经济效率呈现交互同向和并重关系。公有为主体的产权制度为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提供了可行性的前提条件,而按劳分配为主体了生产和消费的良性循环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美国等以私有为产权主体的国家是以按资分配为主体,这些国家的收入差距主要不是取决于工薪收入的差距,而是取决于财产占有多少导致的财产收入的差距。正如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所说,“收入的差别最主要是由拥有财富的多寡造成的。……和财产差别相比,工资和个人能力的差别是微不足道的。……这种阶级差别也还没有消失:今天,较低层的或工人阶层的父母常常无法负担把他们的子女送进商学院或医学院所需要的费用——这些子女被排除在整个高薪职业之外。”②高效率无法脱离以合理的公有制经济体制为基础的公平分配的。资本主义的不公平,主要表现在私有财产制和按资分配及其派生现象上。与此相异,传统社会主义的不公平,主要表现在体制和平均主义分配及其派生现象上。由此,中国了市场型按劳分配,市场竞争所形成的按劳取酬的合理收入差距,已经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力,使劳动资源在社会规模上得到优化配置。按劳分配相对于按资分配,客观上是较公平的,效率也是较高的。中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先富—共富”的社会分配结构,既强调资本、土地、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凭借所有权可以参与分配,又强调市场性按劳分配的机制和原则,呈现出适合现阶段生产力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分配形态。这种劳动主体型的多要素分配制度的特点是强调第一次分配的公平与效率的基础作用,国家财税等再分配调节的公平与效率起辅助作用。在多要素参与分配的条件下,中国应注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不断完善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不断提升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和其他福利水准。③

  3.国家主导型的多结构市场制度。所谓国家主导型的多结构市场制度,是指多结构地发展市场体系,发挥市场的基础性配置资源的作用,同时在廉洁、廉价、和高效的基础上,发挥国家调节的主导型作用。中国确立和完善以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为交换对象的市场客体结构,以各种市场客体占有者或交换活动当事人为内涵的市场主体结构,以各种市场主体和客体活动地方和范围为基础的市场空间结构,以交换起终点的持续性和顺序性为特征的市场时间结构,形成结构完整、层次合理、机制灵活和偏向买方的市场体系。中国经济在保持发挥市场调节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的同时,注重发挥国家的计划手段和财政、货币政策的调节作用,宏观经济的稳定性、平衡性和持续性,以期全局利益的统一性和最大化。在廉洁、廉价、和高效的前提下,确立“小而强的”的主导地位或主脑地位。在既用市场调节的优良功能去“国家调节失灵”,又要用国家调节的优良功能来纠正“市场调节失灵”,实现一种“基础—主导”的双重调节机制,形成强市场和强的“双强”格局,表现出国家的经济调节职能和作用强于和大于资本主义国家。

  4.自力主导型的多方位制度。所谓自力主导型的多方位制度,是指要处理好引进国外技术和资本同自力更生地发展自主知识产权、高效利用本国资本关系,实行内需为主并与外需相结合的国内外经济交往关系,促进从追求引进数量的粗放型模式向追求引进效益的质量型模式转变。中国在对外的过程中,既强调积极利用外国的资本、技术和人才,又强调自主和自力更生,主张“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并使之成为现代化建设和对外的基本方针。中国在自主和依靠本国力量的基础上,逐渐实现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多方位(还有内地与港澳台地区的双向),在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的多层次,对商品和服务、资本、技术的多方面的,以及在东、中、西地区的多领域的。中国注重在结合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和调控引进资本、技术和人才的战略与策略,增强自主创新的程度,大力发展控股、控技(尤其是核心技术)和控牌(尤其是名牌)的“三控型”民族企业集团和民族跨国公司,突出培育和发挥知识产权优势,目的是打造出中国的世界工厂而非世界加工厂,争取商品和服务、资本、技术引进来的同时努力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国际竞争,以期实现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转型。

  推荐: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