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宏观经济> 文章内容

對當前國際國內經濟形勢與宏觀政策的幾點看法

※发布时间:2015-12-29 20:45:42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摘 要] 國際經濟和中國經濟的趨勢可能是下行﹔全球金融危機尚未結束,存在演化為多方面危機的可能﹔我國明年經濟形勢判斷與宏觀政策選擇,在宏觀調控上要保持政策的穩定性、持續性、預見性,增強政策的及時性、針對性、有效性,更加注重透明性、創新性,確保宏觀調控預期目標的實現。經濟下行階段,尋找新的增長點是保持經濟穩定、可持續增長的重要支撐力量:在應對氣候變化的技術和產業上做文章﹔以基礎設施建設尋求增長點的突破﹔深化,以促增長。

  [關鍵詞] 經濟形勢﹔宏觀政策﹔增長點

  [中圖分類號] F123 [文獻標識碼] A

  一、當前經濟形勢與宏觀政策

  (一)國際經濟和中國經濟的趨勢可能是下行

  國際貨幣基金2015年10月發布的最新《世界經濟報告》預計,全球經濟增長今年和明年分別為3.1%和3.6%,分別低於7月預測數據的0.2%,4月預測今年增長3.5%,一年前他們預測2015年全球經濟增長是3.9%,預測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達到6.6%,現在下降到4.0%,這說明世界經濟增長趨勢在下行之中,樂觀的估計在被持續下調,2016年可能也不例外。

  1.美國和中國經濟趨向下行

  分析國際經濟形勢,大體看兩個國家和兩類國家。兩個國家是指美國和中國。美國不僅貿易對全球經濟影響巨大,金融和資本流動政策、尤其是產業創新對全球影響巨大、長遠,目前美國經濟並未完全走出危機,全球對美國高新技術產品的需求有限,中國需要的技術、設備美國不給,無法擴大雙邊貿易規模,美國經濟高增長不容易,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今年以來也在下調美國經濟增長率。

  中國經濟佔全球比重已經達到13.5%,貿易佔12.5%,貿易規模已經成為全球第一,是全球實體經濟增長的第一推動力,尤其是中國的進口能力對全球經濟增長至關重要。模仿、學習發達國家的創新和創新能力決定了中國經濟的遠行程度和可持續性。總體來說,中國的實體經濟尤其是傳統制造業發展已經處於極限或頂峰,產能和供給趨向絕對過剩。以鐵礦石為例,2014年全球鐵礦石產量32.2億噸,其中中國生產15億噸,進口9.33億噸,中國佔全球需求量75.5%,2014年中國鐵礦石需求比2000年增加213954萬噸,期間全球產量增加21.60億噸,中國消費增加佔全球需求增加的99.05%,佔生鐵增加量的93.54%,粗鋼增量的86%,2005-2014年中國石油消費需求增量佔全球增量的69.5%。因此,一旦中國需求下降,全球價格和貿易增長就會下降。目前,這一趨勢不會發生根本轉變。

  更重要的是美國和中國經濟的基數越來越大,年度之間保持同樣增長率的絕對規模加大,速度規律的作用在逐漸發揮作用,經濟加速比較艱難。

  2.資源能源類國家和制造業國家經濟下行

  兩類國家指能源、資源供給和需求國或制造業大國。本輪全球經濟繁榮因中國等新興經濟體對資源、能源需求持續擴大,大力發展中低端制造業和擴大國際貿易而起,衰退也因新興經濟體因素而生。中國創造了一個歷史奇跡,成為全球最大的產能國,最大的制造國,生產的產品超過了以前各國產品風靡全球的影響,它是大市場向小市場的銷售,一旦頂峰、過剩,與以往的任何過剩不同,是大市場對小市場的過剩,是絕對過剩,至少是階段性絕對過剩,它不僅是制造業的能力和產品供給過剩,也意味著追隨制造業的能源和資源開採、投資和產能過剩,這是全球經濟周期的調整。

  這兩類國家的產能和供給過剩,導致全球市場競爭,不僅制造業產品價格下跌,資源能源價格也下跌,而且資源能源價格已經腰斬。這其實也是全球產品價格體系和價格結構的重新調整,即過去高價格、上漲幅度大的產品價格下跌,低價格、上漲幅度小、需求增加的產品價格將大幅度上漲,它是財富在資源、能源供求國家和制造業、貿易國家之間重新分配,在不同產品企業之間重新分配,這種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價格體系和價格結構調整、財富重新分配調整,其周期比一個國家內部的時間長,短期不會帶來經濟增長的明顯變化,更多可能是下行,除非找到了新的增長點,而且新增長的部分佔經濟比重要接近和趨向接近傳統經濟的比重。

  歷史的經驗表明,絕大部分制造業國家的產能過剩輸出不是轉移,而是再造,包括中低端和中高端,最終在國外市場形成與國內市場的競爭,增加全球產能。尤其是美國、歐洲的投資環境好於中國,中國可能美國、歐洲、日本等發達國家去發展,從而形成新的發展和競爭格局,這個格局意味著未來階段內,產能降繼續增加,價格競爭將無法避免。

  本輪繁榮也是因為亞洲金融危機后,全球經濟進行了新的分工,亞洲等新興市場經濟體發展中低端制造業和擴大貿易,歐美等發達國家發展中高端制造業和虛擬經濟,而危機以來,這個分工消失了,主要發達國家開始注重發展實體經濟,擴大貿易規模,全球進入了實體經濟重新競爭的時代,發達國家可能重新奪回部分市場,並與中國進行競爭和市場的競爭,中國出口面臨繼續下降的壓力,並對全球帶來壓力。

  目前,中國經濟正在進行提質升效的轉型,尤其是產能過剩的調整尚未見底,節能降耗的潛力很大,這意味著中國對國際資源、能源需求下降也未見底,同時,服務業佔P的比重將不斷提高,這些既不會促進出口,也不會刺激進口,新興經濟體和資源能源國家寄望於中國進口需求增加來推動經濟增長有一定的難度,期望發達國家進口擴張,也不現實,因此今后1-2年國際貿易形勢不會出現轉折性變化。

  (二)全球金融危機尚未結束,存在演化為多方面危機的可能

  2008年美國次債危機以來,全球危機不斷,2009年始發的歐洲債務危機到目前尚未結束,中間伴隨著中東、北非國家的政局動蕩和內亂、戰爭,2014年第四季度全球大商品價格暴跌、新興市場經濟體經濟快速下行、匯率貶值,烏克蘭危機,敘利亞內戰,2015年以來中國的股市、匯市價格下跌,世界經濟和金融越來越顯得不安穩。

  一是大商品價格暴跌可能不是短期現象,而是中長期趨勢。價格下跌導致企業利潤暴跌,財政收入下降,居民收入下降,導致投資能力下降和需求下降。資源和能源國家的進口能力和建設、發展能力大大削弱,資源和能源進口國雖然因此受益,但是出口受阻,境外投資能力降低,很多合同確定的項目將無限期的延期,以前的投資因為在價格高位可能虧損,影響后續的投資能力。委內瑞拉、、俄羅斯、沙特、澳大利亞、巴西等面臨經濟繼續下行的壓力。

  二是周期因素的影響。從1988-1990年的中國經濟下行,日本泡沫經濟破滅,蘇聯解體和東西德合並,再到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10-12年內全球經濟和金融就會出現局部和區域性危機,本輪危機到2017-2020年恰好是10年周期和30年周期的疊加點,存在爆發新的危機可能。危機從哪裡找到突破口?可能就是價格和速度下行上體現,而且惡性循環,重新達到平衡。這個價格不僅是實體經濟價格,也包括金融資產價格。

  三是持續的低利率政策。美國從2009年3月採取量化寬鬆政策以來,已經7年時間,尚未有結束的象征,歐洲央行在2010年加入量化寬鬆,日本在2012年10月加入,發達國家貨幣救助的是金融資產價格,保持了金融資產價格的穩定,擴大了貨幣發行﹔與此同時,中國等新興經濟體擴張貨幣政策,救助和繁榮的是實體經濟,帶來貨幣貶值壓力,積累的外匯購買發達國家金融資產,目前面臨價值縮水的風險,對匯率的干預能力削弱,匯率、股市和其他金融資產價格未來數年依然存在繼續暴跌的可能。目前全球債務、各種金融資產價值是P的百倍以上,泡沫的發展在實體經濟下行和危機時,其資產價格將出現暴跌。

  (三)我國2016年經濟形勢判斷與宏觀政策選擇

  由上判斷,中國經濟下行最艱難的時刻可能在后面,2016年、2017年的壓力可能更大,挑戰更多,需要未雨綢繆,以更堅定的信心和更大的勇氣做好應對准備。要尊重經濟規律,把握市場趨勢,保持憂患意識,防止宏觀預期與微觀行為反向而行導致的突發性市場風險。

  在看到壓力的同時,也要看到中國經濟的樂觀前景。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市場最大的國家,中國也是最有市場機會的國家,尤其是很多創業者、市場開拓者、新技術和新產品大有作為的市場,經濟下行和產能過剩恰恰給創新者提供了新的機遇和市場。尤其是我國經濟區域、行業內部分化明顯,新產業、新產品不斷出現,而且增長較高,因此,對中國經濟前景要保持信心和定力。

  鑒於經濟形勢的復雜和不確定,在宏觀調控上要保持政策的穩定性、持續性、預見性,增強政策的及時性、針對性、有效性,更加注重透明性、創新性,確保宏觀調控預期目標的實現。

  二、尋找新的增長點

  經濟下行階段,尋找新的增長點是保持經濟穩定、可持續增長的重要支撐力量,未來有哪些新的增長點?

  (一)在應對氣候變化的技術和產業上做文章

  大力發展生態和環境治理產業,促進轉型升級。生態改善和環境治理不都是成本和投入,也是新興產業。德國的水泥制造完全封閉運行,這是技術,也是設備制造﹔大氣、土壤、水污染的測量是技術和產品、設備制造,其過濾和處理也是技術和設備,尤其是居家空氣淨化器,如果達到空調市場需求規模,水過濾和淨化技術、設備能夠使淨化水達到或接近飲用水的標准,也會產生巨大的市場需求。環境治理涉及生態系統平衡,與區域規劃和功能區關系密切,也是軟件系統的開發和管理,一旦成功,就可以產生收益。貨輪進行,可以節省燃油40%,降低油耗,減少排放,這是新技術,需要有研發投入。汽車動力源的改變將帶來的新的市場,個性化、智能化的各種需求,具有更多的商業機會。

  (二)以基礎設施建設尋求增長點的突破

  經濟全球化是經濟的一個重要增長因素。中國倡導的一帶一戰略,從基礎設施的建設和互通推動經濟全球化,為未來10年的發展尋找了一個新增長點。在國內,我們依然要發展基礎設施,發展什麼樣的基礎設施?

  1.繼續加大部地區,尤其是邊疆、邊境地區基礎設施建設

  建立起相互聯系、開放的國際機場群,高速鐵、公網,電網、石油和天然氣管道網,包括城市地下管網等。這些地區的高鐵速度應該高於內地,地下管網建設質量、安全、抗暴風雨、水災的能力標准要提高。

  2.完善傳統基礎設施,提高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一是省區內中心城市的機場、港口逐漸成為海關,不必繞道,利用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把海關和邊防檢查延伸到地市,內陸大部分中心城市的機場都可以作為國際機場直飛,直達﹔二是增加飛機的起降點,機場、港口作為高鐵連接點,直達附近中小城市,機場出來以后,有地鐵、高鐵直達市內和中小城市的市內,縮短城市間的時間,讓城市連接起來。比如到崇禮建立有直達地鐵或高鐵,出機場可以直達﹔或者在張家口建立國際機場,數分鐘直達崇禮﹔三是機場、港口、鐵站點或者擴建為貨物配送中心,貨物到達之后,就可以一次到位進行運輸,把機場、港口、高鐵完全連接起來,降低物流成本,節省物流時間。四是建設智能物流。從機場、港口、高鐵站、汽車站或者貨物運輸站,建立起行為數據管理的智能物流,改變貨物的裝卸模式。

  3.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加大互聯網、大數據、智能物流和互聯網金融等作為新的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服務業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和資金成本,以此推動技術創新、組織機構創新和管理創新以及服務、管理流程的創新,這方面帶來的潛力巨大,爭取的是未來市場及其規則話語權、規則執行權。

  與大數據結合的互聯網金融,將降低利率,簡化手續,節省成本,重新建立信用體系,開辟新的市場,一定要進行創新,並運用到亞投行等國際業務中去,如果與人民幣清算體系和支付寶結合,將形成新的金融運行規則和體系。

  新的基礎設施建設一定要帶動管理和服務的互聯網化、大數據化,提升管理效率,然后才能真正提高社會效率,促進增長。

  (三)深化,以促增長

  向要增長,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歷史經驗,哪些能夠促進經濟增長?應該說內容很多,這裡,重點談幾個制度。

  1.土地制度

  要改變土地出讓50-70年的做法,學習新加坡經驗,採取25+25或者30+30年的做法,即土地出讓隻有25-30年,好處是企業不會囤積土地,土地成本將大大下降,如果配合取消招、拍、挂,改為根據企業提供的利潤、就業、稅收來確定土地給誰,可以鼓勵企業創新。

  其次是對土地招、拍、挂改為入股、出租,入股、出租比招、拍、挂的好處在於把土地財政從短期行為轉變為長期行為,有利於地方財政的可持續性,也有利於企業降低成本,有利於降低勞動成本和生活成本,促進企業做研發、科技投入。

  三是農村土地和自然資源的資產化和金融化。農村宅在建立了農村養老保障以后,應該可以進行抵押融資。農村承包地以及各種所有權、產權以及自然資源進行資產化以后,應該制定政策允許融資。一旦農村土地和自然資源資產化,將帶來社會資產增加百萬億以上,農村經濟發展的資金問題就有了來源,將有力推動農村經濟發展。

  四是修改拆遷管理條例,將條例規范化、細致化、可操作化。拆遷必須先建后拆,先安置,安置必須達到規定的標准和要求。拆遷方案、補貼和經費來源等必須公開、透明,補貼標准應該規范化,比如必須是當地收入標准或者目前購置房產價格和可能預期上漲費用的數倍。同時,農村拆遷必須與農村土地開發、基礎設施建設結合,制定出相應的配套標准,這可以大大減少乃至消除所謂釘子戶,提高拆遷效率,推進城鎮化建設。

  2.金融制度

  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必須要有實質性措施,否則實體經濟發展難以研發投入和發展,需要解決一些重點和難點問題。

  一是修改商業銀行法,學習日本經驗,允許銀行與企業相互持股,允許銀行之間相互兼並。這對於解決企業長期資金來源非常重要。我國目前開展的一帶一戰略以及基礎設施建設,如果沒有金融制度的突破,將導致銀行不良資產增加,也會給很多企業帶來債務償還壓力。以前的債務,可以採取債轉股的形式。

  二是寬容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互聯網金融將商業銀行的審批和業務流程,改變信用評價體系和制度,大大提高貸款效率,而且可以讓金融發展成為普惠金融。目前,對互聯網金融的認識不足,其作用受到很大。應該以發展的眼光來完善不足,而不是。

  三是保持股市穩定。股市設立股指熔斷機制是正確的選擇,但這沒有完全解決其風險和投機性。建議對單個股票也設立熔斷機制,即股價在任何時點間的30個交易日上漲或下跌達到20%,即停牌30個交易日,這可以有效股價投機上漲和暴跌,保持市場相對穩定。而且,多個交易日停牌后的風險也比較大,市場就會真正是投資而不是投機﹔其次,對於新股上市,鑒於炒作和投機,股票上市后的連續60個交易日都不設立漲跌停制度,這可以投機。再次,新股發行應該集中上市,而不是少數幾個上市,每半年或三個季度發行新股一次。避免少數資金投機。四是控制上市企業規模和數量,應該有所穩定。

  3.加快醫療和教育,促進健康、旅游產業的發展

  目前,醫療和教育是高度壟斷的市場,應該加快醫療和教育制度的,放寬市場准入,可以促進就業規模增加一倍以上,同時,帶動醫療設備、器械和醫藥產業和產品的發展,促進教育、培訓產品和產業的發展。

  教育和醫療制度,如果配合大數據的運用,不僅可以帶來生物醫藥、制藥業的,而且可以回到中醫的個性化需求配置藥方和藥品,極大地推動醫療技術和制約技術的發展。教育制度的,尤其是個性化的教育,個性化的培訓等,以及具有知識積累性的培訓和教育,將促進知識產權制度的完善和技術研發的完善,這必將推動中國制造業的質量提升和技術升級。

  這兩項,將大大增加社會就業和科技發展和創新發展。

  4.激勵機制進行突破

  一是激勵科研創新。大家都知道新一輪產業和技術的關鍵在於創新,創新在於人才創新,但也需要良好的利益機制。目前,草根的創新動力問題基本解決,即使自己不能創新,也願意出資收購或者投資創新,因為草根企業有良好的收入分配和股權激勵機制,真正按照貢獻和能力來進行分配。但國有企業和國家事業單位的科研創新缺乏內在的動力和活力,因為不能真正按照貢獻和能力來進行分配,甚至不能保障高級科研人員的生活安定。在科研經費的使用上,不應過多地強調購買設備、資料,而是允許科研經費的一定比例作為個人收入,讓科研人員研究,坐冷板凳。把科研經費的少部分拿出來作為激勵,不僅可以減少科研經費的浪費,而且會創造出更好的科研。

  二是鼓勵國有企業創新。國有企業分配機制也需要,尤其是對於創新這塊,可以根據創新的市場效益給予創新者獎勵,按照事先確定的比例或者規則進行分配,同時加強監督和檢查,防止弄虛作假﹔鼓勵和允許國企把創客、創新、創業進行內化,並設立企業基金、風險投資資金,探索建立良好的激勵機制,支持新就業的學生創新創業,作為企業創新創業的補充,在考核、監督上實行專項制度﹔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的立法和執法,大幅度提高對侵權的懲罰力度和賠償標准,消除地方保護主義,切實保護創新創業者的研發投入和知識產權,讓創新、研發企業帶動社會轉型升級。不能優先保護知識產權,就會讓科技創新企業死掉,不利於轉型升級。

  5.收入分配制度

  沒有收入分配制度,就不可能有消費需求的擴大。收入分配制度的突破口在於:

  一是實行個稅聯網。這可增加財政收入,也有利於消除個人收入差距的不平衡,消除個人漏稅。

  二是房地產全國聯網,並開征房地產稅。開征房地產稅必須對個人房地產情況了解,而且全國聯網很方便,真正消除房地產壟斷和分配不公。對個人、家庭第二套以上的住房進行征稅,這不僅增加財政收入,也會降低房價,降低企業土地和房租成本,增加研發投入。

  三是增加地方稅。學習新加坡的經驗,開征擁車証稅,不再搖號、限行、拍賣牌號,個人購買小轎車、企業單位購買各種汽車,都需要交納稅收,這不僅公平,也有利於緩解地方財政困難,而且有利於解決社會不公平。擁車稅的價格可以超過汽車本身的價格。此外,可開征奢侈品交易稅,對所有奢侈品交易必須編號、登記,不得遺漏。

  四是實行高速公免費,降低物流成本,促進物流發展﹔實行城市公園門票免費,促進旅游發展,對亂扔垃圾、吐痰、撒尿等重罰,舉報重獎,大力發展城市公園生活和文化服務,以此解決公園費用,促進消費,同時建立公園管理規范和標准。

  五是轉移支付改變為責任投資或進行績效考核。財政應該是納稅人的資產管家,讓納稅后的資金使用產生社會收益和經濟效益,確保納稅的負擔減輕,確保財政支出的可持續性。資金不僅用在刀刃上,用在必要的項目上,更要有效益、效果。

  建議建立財政資金使用的績效考核機制,對財政資金投入產生效果的,給予無償補貼和轉移支付,包括對科技企業投入。資金的使用和投入必須產生效果,帶來生產的增加,稅收的增加等,技術的創新和產品創新等,而且進行公示。財政資金的分配和使用,要有監督和評估,要採用投資人以及投資考核的方式,真正發揮財政資金的效率,否則,不如把資金讓給市場。

  財政對企業的補貼原則是對基礎研發投入,而不對生產和經營補貼,而且要建立起績效考核機制。對各種補助、救助、科研等資金等,都需要考核、監督、評估、問責。財政資金佔基金規模的20%以上,這些資金要發揮好作用。

  (來源:行政管理)

推荐:

关键词:宏观经济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