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产业安全> 文章内容

李孟刚:高铁全面助推经济结构调整

※发布时间:2017-8-19 17:33:16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到2012年,中国将建成高速铁1.3万公里,高铁客运量将呈几倍甚至几十倍地增长。这一交通运输形式上的性突破,将极大地缩短地理距离,打破传统的空间概念,提高国内市场的统一性,促进区域经济共同发展,推动我国硬件设施建设在下一轮全球竞争中抢占优势地位;其长远的辐射效应将深刻影响区域规划、产业结构调整和我国界经济中的地位。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任务。问题是如何转变、调整?目前已形成一个共识,即在未来一个时期内,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应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驱动力,以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为两翼,带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高铁的大发展,将为这一进程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一国的产业结构和布局是由自然资源及地理条件、经济技术水平、社会和交通运输状况等多种因素在长时期内综合作用的结果。交通运输是将企业与原材料产地以及消费市场联系起来,以运输费用换取货物位移的必要条件。现代经济的发展总是首先在运输资源相对丰富的区域形成经济增长极,然后再通过各个增长极之间的交互作用带动本地区和其他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

  中国高铁将以高效便捷、安全可靠的全新运输方式对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等产生前所未有的影响,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工业化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阶段,而制造业的发展又构成工业化的主要内容,因此,交通运输与制造业发展的关系无疑是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关系的主要方面。尤其在一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初期阶段,交通运输发展对制造业增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交通运输对于产业布局的影响强度随产业的不同而变化,这主要取决于运输费用在具体产业的产品成本中所占比例。一般而言,运输费用所占比重较高的产品,其产业的市场范围和经济效益将受到交通运输因素较强的约束作用,因此交通运输条件对这些产业的布局和发展至关重要。交通运输对制造业布局的影响远远大于其他产业,尤其是对于生产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原料和燃料的产业影响尤为显著,如钢铁、基础化学、建材、造纸和食品等产业。

  高铁运输技术大大提升了速度和效率,相对缩短了空间距离,突破了运输时效,使得制造业所需要的大量劳动力需求和运输能力得以,增大了产业布局的灵活性。高铁带来的巨大效能将为区域依据自身存量资源特征,科学定位自身发展方向与格局,优化主导产业体系提供有力支撑。多数地区制造业面临的问题,均可借助高铁优势,通过完善主导产业体系、区别产业模式差异、挖掘潜力和优势等方面得以解决和消化。

  代表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与布局,其先决条件诸如科技人才、信息、基础设施等均与高速运输能力密切相关。单纯的运输费用已不是关键问题,更重要的是须符合迅速、安全、可靠的基本标准。且不可忽视便捷、舒适的人员交流和信息传递对于高新技术的保障和促进作用。

  由于地理、历史、观念尤其是交通条件等因索的影响,使得不同省、地区间的市场要素流动产生壁垒,阻碍了地区优势的充分发挥,降低了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影响全国范围内产业结构合理布局尤其是高技术产业的布局。高铁的发展将以优良的运输基础结构、高效的运输能力,大大这些制约因素的影响力,提升高技术产业布局的灵活性与自如性。

  第三产业的发展与交通运输发展关系密切,一定程度上受交通运输条件的支配。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通过总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实现配套服务、人员等在各产业部门之间的合理再配置,均以高效优质的运输服务为前提。

  高铁的发展将增强土地利用的高效性与多元化。高铁枢纽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焦点,以最少的用地,实现最大的效益。随着枢纽地区和沿线城市的土地开发趋于平稳,服务设施日渐成熟,逐渐形成的新商业和服务中心,将承接大量人口和服务需求,高铁时代,第三产业发展势不可挡。

  随着高铁风驰电掣的车轮滚滚而来的不仅仅是成千上万的沿线居民、源源不断的旅客、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还有商贸洽谈、技术设备、研发资源以及金融等一系列配套服务,从而引发需求群体迅速壮大、消费结构不断变化、服务水平快速提长,赢取“高铁经济”带来的巨大回报。

  高铁效应的主要作用机理是通过缩短区域间距离来优化资源配置。区际间距离有四种形态,即空间距离、时间距离、心理距离和人文距离。速度、技术与便捷、优质的服务,打破了空间距离,缩短了时间距离,拉近了心理距离,整合了人文距离。淡化了城市间形态边界,有利于产需衔接和互动,促进有限的资金、技术和人力等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发展需要。

  资源的自然流动方向是从配置水平低的地区流向配置水平高的地区。从这一意义而言,决定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并非资源禀赋程度,而是资源配置的效能。现代城际之间经济的互动效益是一种效率性收益,互动各方获取效益的大小与其资源配置效率高低成正比。

  每个区域都试图寻求与更大、更高区域之间的整合与协作,激发一地的活力,扩充发展能力,重要途径是打造适宜的产业发展,发挥比较优势,实现合理的资源流动和配置。现代城区的高度产业聚集以及昂贵地价使很多新型产业向城市边缘和交通便捷的小城市扩散。高铁综合交通枢纽的各节点将借此承接中心城区的服务功能和产业外溢,发挥周边小城镇的生产和居住聚集地的作用。同时,产业结构变化促使经济发达的经济圈对相对滞后的经济圈形成市场经济的地区扩散,全面提升商品经济层次和竞争软实力,在巨大辐射效应推动下,资源流动得以加快,配置趋向科学合理。

  同时,高速运输能力将为国家资源配置调控政策的有效实施提供基础保障,强化区域规划、经济布局调整、资源调配等领域的灵活性和整体性。

  我国高速铁的迅速发展将大大加强城市和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加速市场经济的发展,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规模经济,提高整体效率,改善投资,增强对优质外资的吸引力,使高铁沿线相对落后的地区焕发巨大经济活力,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与整合。

  比如,京沪高速铁纵贯我国东部沿海七省市,连结京津唐环渤海经济带和沪宁杭长江三角洲经济带,大大强化了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优势和向西部推移的能力。首都周边高铁的规划与实施,正在强力推进环首都经济圈建设。

  高铁时代的铁沿线,将逐渐形成走廊产业经济带,促进各城市间的人员、技术和资金频繁流动与融合,经济合作机会与层次大大提高;不仅对铁沿线原有经济基础雄厚、客流量大、城际交流密切的城市经济发展起到推进作用,而且对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次级节点城市和小城市的影响更为显著。

  在促进沿线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有利于地区间的分工协作与技术经济交流,强化经济带和大城市对其他地区的辐射与带动效应,缩小区域间的各类反差,使生产力布局进一步趋于合理。

  全新的交通格局和时空观念,促使沿线城市规划重新调整布局。高铁突破了城市郊区发展的瓶颈,推动城市扩张,城市功能外拓、改善城市经济结构、产业升级、小城镇借势而起等一系列需求与变化,均在距离与速度的作用下,越发现实而紧迫。

  高铁形成的“小时经济圈”,将消除运力和运量之间的矛盾,减少对外运输的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促进生产力、技术和产品的流动,推进城市间、区域间各方面的专业化分工协作,打破壁垒,使区域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产业布局在调整中不断优化。

  我国高铁的迅速发展,既为整合区域间的资源优势提供了便利,又充分发挥了我国资源禀赋优势的整合效益,有利于我国在经济结构调整中,根据市场经济基本规律,充分认识自身特点和基础,扬长避短,以优势地区、优势产业、优势产品、优势技术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全面实现产业升级。

  目前,我国劳动力密集的优势呈弱化趋势。急需将高新技术,包括从国外引进的高新技术和人才与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相结合,将产业结构调整与梯级层次鲜明的东、中、西部区域特点相结合。在利用好劳动力优势的同时,加强对劳动力素质的提升,在东部地区逐步升级产业结构,转向集中发展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同时,做好中部和西部地区对东部转移产业的承接,打破壁垒,整合资源,实施各具特色的不同区域产业战略。高铁的发展为这一战略思的实现提供了前提条件。

  高速铁提供的大量运力,有利于加强沿线城市间的物资与人力资源交流,促进产业互补,有利于沿线各大中城市产业结构趋同状况的改变。

  同时,高铁建设本身即是一个巨大的产业链,就建设过程而言,涵盖了基建、铺轨、车辆生产购置和运营管理等诸多阶段,巨额投资和集中大规模建设使整个产业链集中受益、辐射长远,涉及广泛的利益主体和大量行业与人群。其中蕴涵着巨大商机和发展潜能,延伸产业链条,扩大附加值,拓展产业空间,为包括传统制造业在内的诸多产业在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实现产业升级注入活力与动力。

  高铁带来的同城效应、聚集效应和人才效应,是各地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制高点的重要契机,更是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的里程碑。

  高速铁将改变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模式,引发生活方式、消费结构和自身价值观念的巨大变革;较低成本地实现大量人才的地区间交流,加快智力资源的流动和共享,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人力和技术支撑;同时,将提高城市劳动力水平。人口和劳动力地区间流动的便利实现,将推动劳动力优化配置,使劳动者和消费者的需求得以最大化满足。

  高技术产业不再受传统的地理制约而局限于具备先进科研力量的大城市或高校周边。流动与聚集将强化区域间的辐射广度和深度,带动了高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开发,共享高技术资源的同时繁荣现代文明。通过高速铁连接起来的两端城市和地区网络紧密联系起来,资金、技术、人才、自然资源、思想观念以及生活方式得以流动和,各生产要素向节点城市集聚,向更广泛的范围辐射,从而形成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巨大的经济吸引力和引导力。

  我国高铁沿线旅游资源丰富,汇集大量人文与自然景观,风景旅游区与经济中心相配合,具有重要旅游价值。高速铁满足了旅客数量增加的需要,改善了旅游运输质量,方便了观光休闲,促进了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发展,极大地带动了旅游、会展、物流等产业的发展。同时,大幅度提升了沿线的土地利用价值,促进城市相关产业特别是房地产业的发展。

  现代物流业是新兴的复合型服务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涉及领域广,吸纳就业人数多,促进生产、拉动消费作用大。城市人口的增加和产业布局的优化,促进了对物流业的需求,同时也补充了物流业所需的劳动力和资金,形成了良性循环,对于推动产业升级,促进结构调整,带动我国经济全面转型起到重要作用。

  高铁带来了“量”的巨大增加,迅速聚集的人口、旺盛的需求、广阔的市场、全新的、完善的辅助配套等一系列的变化有目共睹;随之而来的将是“质”的飞跃,呼啸而至的高铁传递着现代文明与繁荣,每一个地区和都将在速度享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

  高铁建设将改善沿线各城市的投资,增强发展能力,强化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与扩散功能,推动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和城市经济密集带的形成,对于打破行政区域壁垒和促进产业深度融合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高铁促进各城市转向与更大区域的经济聚集区融合,进一步促进资源的有效分配和社会分工的优化,使沿线城市的产业向周边城市转移,并带动商业、饮食业、信息咨询等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效益的大幅度提高,随之改变的将是整个区域的产业格局,形成新兴产业集群,提升整体综合实力,推动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

  高铁的便捷与强大运输能力,将有效促进区域同构产业的合理配置,在冲突与竞争中实现部分重要产业错位竞争和错位发展;加快区域内产业的整合,实现产业区域内的合理转移,利于形成集聚优势,形成分工明确、良性互动的产业链,增强竞争力。对于提升我国产业产品附加值,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将发挥重要促进作用。

  城市作为区域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交通、信息等中心,有效聚集了人口、资金、技术等资源,为经济社会快速繁荣发展和现代化进程提供了重要载体和平台。城市规模扩展和结构优化是城市经济实力增强的重要体现,在当代城市化进程中,国际大都市群对世界经济社会的影响更加重要。高铁将对地区社会经济结构、规模和空间布局发挥巨大引导和带动作用。

  今天的大都市群是被高速铁缩短了时空距离的大城市空间,它的形成和成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高速度交通体系的完善。以交通为基础的京津唐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和珠三角经济圈,我国这三个最大的大都市群体已成为经济发展龙头,是大规模利用世界资源、参与世界分工的最佳经济空间,受到广泛的国际关注。目前正在推进的环首都经济圈建设又将一个崭新的亮点呈现界面前。

  大都市群中的高铁新城将承接城市产业的外溢,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产业支持,带动城市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在宏观方面为高铁地区的综合开发提供保障,也丰富大都市群的结构。

  高铁将促进我国商业地产尤其是大都市群内的商业地产的繁荣与成熟。高铁枢纽地区的城市群具有商业、商务办公、娱乐中心、居住等的强聚集性,既可以引导城市的集约化发展,节约土地和能源,又是提升核心实力和城市化水平的有效途径。(作者系交通大学中国产业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摄影记者/任玉明

  推荐: